我中心順利舉辦“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座談會”

發佈日期:2020/09/07
  • 分享至:


       2020年9月7日上午,由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座談會”在澳門城市大學順利召開,並獲澳門日報、澳廣視、華僑報、濠江日報、力報、澳門會展經濟報、新華澳報、澳門時報、市民日報、現代澳門日報等多家媒體報導。

 

 

       我校協理副校長兼中心主任葉桂平教授帶領研究團隊: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執行副院長王忠教授、國際旅遊與管理學院執行副院長李璽副教授、創新設計學院助理院長王伯勛助理教授、課程主任周龍助理教授、李超驌助理教授、講師楊華傑、講師閆笑一、科研管理處處長盛劍及研究人員陳佩儀、肖明玉出席座談會。

 

       葉桂平主持會議,指出城市規劃向來是澳門社會關注熱點,也是政府施政的重點難題。他認為,此次公佈的總體規劃草案以2016年完成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發展策略》為基礎,首先明確了區域定位,符合澳門參建大灣區、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發展戰略,內容豐富且存在不少亮點,他表示,將澳門構建成為“快樂、智慧、可持續及具韌性的城市”的出發點很好,顯示特區政府的大局觀念和民本思想,但通篇細節和數據較弱,對“智慧”著墨不多。葉桂平指出,都市更新迫在眉睫,事關民生百業,更是本澳城市規劃與城市發展的重中之重,需注意的是,法治為政府推進都市更新提供堅實基礎,建議政府在合理協調都更涉及主體的複雜利害關係的基礎上,相應加快都更法立法,盡快落實推進相關工作,以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手段細化分區規劃,為本澳社會經濟發展和居民優質生活提供強有力支撐。

 

       關於文化保育規劃,王忠建議要凸顯澳門作為在大航海時代的軍事堡壘城市這一鮮明特徵,強化澳門軍事建築和設施的保育,既是尊重歷史,也是澳門旅遊開發視角創新,他強調保育要樹立“鍊式”思維,避免孤立看待某一處軍事遺址的價值。此外,王忠還提到可在路環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將傳統的民間信仰、節慶、方言、醫藥及飲食等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秉持“有形和無形、文化和生態”並重的保護理念,拓展規劃草案第10和第11條“生態保護區”的內涵,引入“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概念,對路環生態環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做整體性保護。

 

       李璽談到,他非常認同規劃所提及的有關旅遊多元化發展以及優化旅遊承載力的策略指引,但當中較少提及如何實現多元化及優化承載力。因此,他建議規劃者應更新對旅遊資源的理解,在充分考量旅遊市場發展趨勢和優化承載力的基礎上,在規劃分區中給出更多可能的新興旅遊業態之發展方向。澳門以旅遊業作為產業根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是澳門城市發展的國家定位,規劃應在旅遊產業的主題定位、功能定位、空間定位等方面做更為深入的探討。

 

       王伯勛提出,本次城市總體規劃草案涉及“特色商圈”和“景觀維護”兩個項目,但內容部分可再加強細部的設計規範,例如商業載體的招牌尺度及色彩規範,應從“視覺環境”角度來考慮城市規劃。國際知名城市像京都、都靈均制訂了嚴格的“城市色彩”,適當限制商圈的招牌大小、顏色,特別在具有歷史文脈的建造物周邊(緩衝區),用色表現不可影響建築體的視覺感受,他建議澳門可加以借鑒,維護城市景觀環境的協調,促進城市風格統一,達成建設美麗家園的願景。

 

       周龍表示,草案中規劃分區與日後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城市設計所依據的分區範圍界限,主要依據統計範圍設定,缺少對既有區域客觀分析,對城市行為活動和空間規劃的實際限定作用小。草案所提澳門半島東北側近岸填海是否會影響海水循環、破壞關閘東側僅存自然濕地與生物棲息地,以及內港區域常受水患威脅、城市交通壓力大是否合適商業區發展等問題需進一步論證。他續指出,草案部分內容與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澳門新城區總體規劃等有重疊,建議後期落實多規合一,實現各類統籌。

 

       李超驌認為,此次總體規劃願景中的“智慧”、“韌性”理念具備一定前瞻性,策略亦有看點,例如在中區内港區域建立融合防災、減災元素的沿岸商業街水岸公園,並構建“濱水歷史旅游軸帶”。他同時強調,在防減災軸帶的規劃策略中,不應只強調例如挡潮闸、蓄水池等工程性防减災措施,建议适当扩展蓝绿基建的范围並結合都市更新進行統籌規劃。對此,澳門可參考紐約正在實施的Big U規劃,更好地將韌性理念融入規劃策略中。

 

       楊華傑談到,特區政府應採用交通與土地利用協調發展策略來配合總體規劃中職住平衡的規劃理念。職住平衡使就業者居住在離他們工作地更近的地方來減少交通量。但規劃只能在土地配置加以干預,而居住地和工作地的選擇是由市場決定,市場很難按照職住平衡的理念合理分配。因此,他認為可再配套交通與土地利用協調發展策略:加强其他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與輕軌的銜接,提高輕軌站的可達性從而提升附近土地價值來推動土地開發;同時輔助相應的土地開發規劃導則,培育交通廊道,實現可持續的交通與土地利用協調發展。

 

       閆笑一認為,本次澳門城市總體規劃對都市更新明確了主要原則,在未來都市更新中鼓勵複合利用及公共交通導向發展(TOD)模式。但在綜合交通規劃圖中重要的公共交通設施和路線主要分佈在環繞城市周邊的沿海地區,其服務範圍較難覆蓋到人口密度較高且商業活動較為頻繁的半島主城區,且現有輕軌站點周圍較不適合建設大體量交通樞紐,那麼TOD模式在澳門的都市更新中是否具可行性與適應性則有待進一步論證。為此,她建議重新考慮TOD模式的適應性,並優化城市公交與輕軌站點的緊密銜接。

 

       盛劍強調,本次規劃中值得肯定的是輕軌東線規劃側重帶動產業和域外流動人口納入澳門經濟雙循環的優選線路。澳門輕軌東線貫通後與現有氹仔線匯合於北安海空聯運綜合體,將拱北關閘、橫琴口岸,北安海空聯運綜合體有機聯繫,極大增強北安海空聯運體系的輻射範圍和通勤效率,為珠西各城市中長期近2000萬人口出行亞太地區提供便捷的空軌接駁方案,有助澳門融入灣區,發揮職能型門戶城市的作用。同時,由於工程遷建綜合時間及經濟效益考慮,當前輕軌線路走向主要集中在澳門主要地理單元的外環,此次線路考慮北區居民的通勤需求,希望未來能充分考慮澳門半島中區及下環區的佔澳門人口一半以上的市民出行需求,形成連接新舊城區,貫通區域與灣區的經濟民生交通動脈。

 

       本次座談會上,我校學者主要圍繞澳門城市總體規劃展開討論,就都市更新、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空間環境利用等議題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作為支持單位之一的創新與設計學院目前設有城市規劃與設計碩博士學位課程,為本澳城市規劃與管理部門提供高層次人才儲備,同時,大學科研團隊一直以來扎根本土,積極開展澳門本地城市規劃與設計的深度研究,並在今年申報《澳門填海造地高密度城市空間環境評估與優化研究》,成功獲得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基金資助。

 

資料部分參考澳門日報:

https://appimg.modaily.cn/app/szb/pc/content/202009/08/content_68328.html

圖片來自:

https://www.tdm.com.mo/c_news/radio_news.php?id=485027

http://www.vakiodaily.com/news/view/id/399850

http://www.houkongdaily.com/20200907-IN-254535.html

https://www.exmoo.com/article/157290.html

http://www.macaucee.com.mo/content.asp?id=72147

http://www.waou.com.mo/news_c/shownews.php?lang=cn&id=48905

http://macautimes.cc/xirenews-cd.asp?id=49421

http://www.shimindaily.net/v1/news/macau/%E5%9F%8E%E5%A4%A7%E4%BF%83%E6%94%BF%E5%BA%9C%E5%8A%A0%E5%BF%AB%E9%83%BD%E5%B8%82%E6%9B%B4%E6%96%B0%E7%AB%8B%E6%B3%95/

http://www.todaymacao.com/2020/09/08/%e5%9f%8e%e5%a4%a7%e5%ad%b8%e8%80%85%e8%81%9a%e7%84%a6%e6%be%b3%e9%96%80%e5%9f%8e%e5%b8%82%e7%b8%bd%e9%ab%94%e8%a6%8f%e5%8a%83/



 
瀏覽次數: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