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順利舉辦“一帶一路”科技藝術與文化遺產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發佈日期:2024/06/21
  • 分享至:

        2024年6月21日,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和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澳門城市大學在城大橫琴科創中心舉辦“一帶一路”科技藝術與文化遺產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城大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創新設計學院、國家科技部中國-葡萄牙文化遺產保護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共同擔任本次研討會的承辦單位。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葉桂平,南方海洋實驗室考古創新團隊首席研究員、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副院長詹長法,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文物保護與考古處一級調研員何斌,橫琴深合區規建局副局長王頡,工業和資訊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遺產研究室主任馬雨墨,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常務副秘書長初迎霞,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館員,文博教育科技培訓學院教務長,全國文物保護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秘書長張曉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文物保護研究室主任唐靜,城大創新設計學院執行副院長王伯勛等出席研討會。

 

 

城大通過與國內外高校、研究院、企事業機構的精誠合作,以研討會為橋樑,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粵港澳地區在科技藝術、創新設計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發展,深化澳門作為國家文化旅遊中心的角色探索。研討會由城大國家科技部中國-葡萄牙文化遺產保護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負責人黃廣主持。來自內地、澳門、香港、臺灣、葡萄牙、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圍繞相關議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葉桂平副校長表示,“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出以來,從願景萌發到蓬勃發展,從“大寫意”轉變為“工筆劃”,取得豐碩成果,我國始終高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思想明燈,致力構建互聯互通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實現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世界現代化。他指出,本次研討會為海內外優秀學者提供了“一帶一路”文化遺產科學學術交流的良好平台,期盼交流碰撞出新觀點,以科技、文化、藝術方面的互學互鑒來促進民心相通。

 

他續強調,澳門東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西接多個葡語系國家特色合作板塊,一直以來都是中西方文化、經濟的交匯點,發揮著聯通國家與世界的橋樑作用。在“一帶一路”下一個十年的發展藍圖中,澳門應結合“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定位,用好自身優勢,不斷深化落實作為中葡科技交流合作中心、中葡文化交流中心的建設工作,推動高新技術、會展商貿文體等“1+4”產業發展,進一步深化與葡語系國家間的合作,促進海上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共同繁榮,向世界說好中國故事,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展現更大作為。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文物保護與考古處一級調研員何斌首先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他表示,廣東省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在海上絲綢之路相關文物的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期待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深入交流,共同探討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思路、新方法。通過國際合作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機構和科研單位深化合作,共同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專案,分享保護經驗,提升保護技術。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副院長詹長法研究員指出,全球化及氣候變化背景下,國際文化遺產保護標準化行動日益重要,從多個角度分析了全球在文化遺產保護標準化行動方面的發展現狀與挑戰,介紹了歐美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標準化進程和實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組織(ISO)工作,在制定國內文化遺產保護標準的同時,還在數位技術應用的標準化方面取得顯著成果。展望未來,標準化工作將更加注重國際合作與共用,我們將持續引入先進技術和方法,為全球文化遺產保護標準化工作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常務副秘書長初迎霞從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實踐進行分享。1984年,多位中央領導同志為“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題詞,掀起社會力量參與長城保護第一波熱潮。截至目前,社會參與機制逐步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社會共識已初步形成。基金會探索實踐了“保護長城 加我一個”公益專案,在長城本體保護修繕、長城周邊人的關懷、公眾傳播與宣導等方面發力,讓公眾關注長城、瞭解長城、保護長城。文物在助力文明交流互鑒方面也發揮重要作用。旗下的亞洲基金通過資助文物保護修復、人才培養、聯合考古、展覽展示、學術研究與交流、公眾傳播等項目,深化國際交流的廣度和深度。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博教育科技培訓學院教務長張曉彤研究員針對古建築壁畫彩塑保護中壁畫彩塑與建築本體分項研究的現狀,以及在前期勘察研究中各環節存在的問題,在連續三年的教學實踐中,探討了古建築壁畫彩塑保護前期勘查研究的體系、路徑和方法,為該方向人才培養與工程實踐相結合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唐靜研究員重點介紹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關於木質文物,金屬文物,矽酸鹽質文物,骨角質文物保護幾個科研方向的工作成果和人員培訓工作,為國內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參照。

 

中國美術學院何鴻教授通過30餘年絲綢之路文獻收藏,以文獻、圖像、考古、考證多位一體為路徑,進行整理、踏查、研究、展覽、出版、學術交流、活化實踐等研究活動,做到一帶一路,思想先行,文化帶路。

 

城大創新設計學院執行副院長王伯勛以“文化遺產保護與人才培養”主題講述學院在探討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作為城市發展定位,以及促進經濟適度多元,並且提升高等教育發展之下,將是澳門下一波重要經濟。所以,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也應擔當新時代使命,不斷提升歷史文化名城形象,更將以此突顯其世界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世界文化遺產地也可成為城市的重要品牌和旅遊資源,其知名景點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帶來旅遊收入和經濟發展機遇。同時,這些遺產地可以成為文化交流和教育平台,吸引藝術創作者、學者和學生,促進了文化交流及知識傳承。

 

研討會涵蓋了廣泛的學科領域,包括藝術、歷史、考古、設計、材料、文化政策等。在這個跨學科融會貫通的學術盛會上,專家們共同探討了如何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如何培養高水準的文化遺產保護人才,以及如何促進文化藝術的協同發展。這次研討會不僅是學術交流的平台,更是為“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援。

 

出席研討會的專家學者還有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美術館館長、博士研究生導師羅禮平,泉州師範學院研究生處陳敏紅,北京大學教授周雙林,汕頭大學教授賴忠平,中山大學教授談頲,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賈鵬,國家文博研究員李國強,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副研究員張玄微,汕頭大學副教授李冠華,澳門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趙計滔;城大創新設計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碩博課程主任邢亞龍等。



 
瀏覽次數: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