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心順利舉辦“新質生產力與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學術座談會

發佈日期:2024/04/18
  • 分享至:

        2024年4月18日,由澳門城市大學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新質生產力與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學術座談會於4月18日在澳城大順利舉行。

 

 

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葉桂平、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王忠、數據科學學院副院長劉文堅、研究生院副院長周龍、中國-葡萄牙文化遺產保護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博士後趙強、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劉思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劉國宏、綜開院通證中心副主任李恩漢、馬朝良、高級研究員王申辰、吳偉傑參會。

葉桂平主持座談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打造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對此,要發揮港澳的國際化優勢,推動大灣區制度創新、規則銜接和政策協調,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吸引更多國際高端人才。鼓勵三地高校、智庫和企業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深化產學研合作,並強化金融與資本市場對創新的支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現代產業升級,助力國家深度鏈接全球創新網絡、提高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他強調,澳門應緊握橫琴深合區建設機遇,致力構建“橫琴空間+澳門資源+優秀人才+高新科技+政策支持+成果共享”的新發展模式,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步入“快車道”。

劉國宏致辭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最具經濟產業、制度環境多樣性的區域,創新氛圍濃郁和創新實力雄厚,澳門則具備國際人才樞紐、全球科技聯結、海外市場跳板等方面的重要優勢,深化國家高端智庫與港澳院校合作不僅是大灣區一體化建設的題中之義,對全國改革開放和高質量發展也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李恩漢談到,新質生產力的加快形成將深刻改變既有生產關係,粵港澳大灣區應憑藉其高度開放和經濟活力,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加強規則對接和機制銜接,尤其要完善數據和知識產權等相關政策,促進技術創新與多元產業發展,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

王忠認為,為適應數字經濟時代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應對生產關係進行四方面調整。一是明確定義和監管知識產權、數據所有權和數字平台訪問,確保公平,促進創新和競爭。二是為數字零工工作者制定保護措施,保障自由職業者的權利和福利。三是制定適當法規規範平台運營,避免壟斷。四是推進數字經濟的包容性發展,增加非數字部門、農村地區的經濟機會。

馬朝良強調,以科技創新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粵港澳三地科創協同發展,加強大灣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技創新合作,對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推動大灣區成為“高質量發展示範地”的重要驅動力。

劉文堅提到,新質生產力是一個戰略性概念,核心直指例如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落實的關鍵在於與基礎科學、技術實踐、轉化普惠的創新性結合。城大應以基礎研究(數據科學)+應用研究(數據型決策)為底層架構,發力優質數據來源、研究創新算法,形成數據型決策理論和方法,服務特區政府“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更好地配合國家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的要求。

王申辰表示,高素質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第一要素,高等教育是培育人才、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源頭,大灣區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堅持高等教育優先發展,深化港澳院校與灣區人才合作,著力培育創造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創新人才及戰略人才。

吳偉傑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符合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的目標,有助於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而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往來的重要橋樑這一獨特優勢,為粵港澳大灣區共同探索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新支撐。

趙強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為此,需完善兩大群體及兩個體系,推進新製造、新服務和新業態的發展。前者,即進行基礎科學研究的大學和科研機構群體,以及把基礎科研轉化為應用技術的企業或機構群體;後者,包括開放的金融體系和開放的國際化人才體系。

周龍總結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最具活力和創新能力的地區之一,高質量發展對於推動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創新驅動、產業升級、區域協同、人才培養和政策支持等多方面措施,粵港澳大灣區將有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圖文來自:http://hm.people.com.cn/n1/2024/0419/c42272-40219475.html



 
瀏覽次數: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