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平主任就成都與大灣區合作接受看度新聞專訪

發佈日期:2023/12/10
  • 分享至:

        2023年12月10日,我校副校長、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葉桂平教授接受看度新聞專訪,就成都與大灣區合作發表了相關看法。報導內容如下:

 

 

看度深观察|专访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成都与大湾区合作 如鼓点般密集 全方位多领域

 

2023年即将收官,今年,成都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有哪些经济数据值得关注?看度新闻“活力成都风景正好”看度深观察系列人物专访第四期对话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

 

进入12月,成都已是冷意渐浓,冬风愈凉。此时,相距近2000公里外的粤港澳大湾区仍是木棉花红、芭蕉吐翠,一派生机勃勃的夏日风光。然而,气温的巨大反差,却也无法阻挡两地频繁“你来我往”的合作步伐。

 

今年以来,成都不断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紧密联系,蓉粤港澳各领域合作持续深化,让相距千里的两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两地合作呈现出什么特点?双方各自有何优势?未来又将如何进一步深化合作?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又有何意义?围绕上述问题,看度新闻专访了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

 

更宽领域的合作——

 

“成都与大湾区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球经济全面走出疫情冲击阴影的第一年,也是国内防控政策调整后的第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经济发展在震荡中曲折前行。在叶桂平看来,新形势、新阶段下,成都与粤港澳大湾区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合作姿态携手前行,他形容,“就像‘鼓点般密集’,全方位又多领域。”

 

顺着今年的时间线梳理:3月,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招商引智(珠海)投资推介会走进珠海,6大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达149.3亿元;4月,成都市政企代表团组团参加“2023年香港国际创科展”,签下多份重磅协议;6月,超30家成都重点文创企业、基地、园区赴粤港澳大湾区寻觅产业合作的“蓝海”;10月,2023成都‧深圳产业合作投资恳谈会活动在深圳举办,活动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发力”为主题,获意向投资额560亿以上;11月,2023成都文旅冬季推介会在广州举行,发布相关线路及酒店、景区优惠政策,向大湾区游客发出诚挚邀请:到成都街头走一走……

 

在交流中,蓉粤港澳联系越来越密,合作越谈越深,发展机会越聊越多。数据显示,目前,成都现有港资企业1000多家,投资领域涉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港资占成都利用外资总额超六成。另已有科伦博泰等28家蓉企在港交所上市。澳门企业也纷纷跟上,投资主要集中在会展、商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两地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为什么选择成都?在叶桂平看来,这是强强联合,也是优势互补。“成都是四川战略腹地,产业经济基础好,消费市场更辐射了整个西部地区。而且,目前成都还在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这为大湾区企业在蓉发展,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沃土,这种发展机遇同时也反哺大湾区企业和相关产业链的进一步壮大,双方走近可以说是必然。”

 

更深层次的开放——

 

“成都聚焦大湾区,也是面向世界”

 

翻开区域地图,成都与大湾区一西一南,远隔千里,却都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叶桂平表示,从这个层面来审视成都和大湾区深化合作,又有更大意义。“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成都更加积极通过大湾区扩大对外开放,而大湾区也希望借助成都找到新的增长点,双方合作已经超出了两地的范畴,而产生了全球性的影响。”

 

在叶桂平看来,从产业结构上来讲,成都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等优势明显,能源、基建等领域的大型企业也众多,而这些,不论向西向南,正是适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显身手的领域。而大湾区则有着金融、外贸、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极佳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经济互补性强,成都同大湾区合作,可以借道出海,同时,成都也可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带一路”后援基地,通过携手合作,一起“走出去”。

 

今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成都将充分发挥南向西向开放门户优势,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做强空港陆港枢纽,建强开放合作平台。为进一步构筑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叶桂平认为,在扩大双向投资合作的基础上,成都、大湾区还要实现更好的产业联动,充分利用港澳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势,促进创新要素和优质资源共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诸如发挥澳门中葡平台的定位和制度优势,瞄准中国内地与葡语国家的优势产能和需求,开发重点项目建设,“并以此为支点,进而联通东盟的南向新通道,最终实现从国内到欧洲、东南亚各国的‘链接’与‘辐射’,构建泛欧泛亚‘空中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立体大通道体系,完善提升国家门户枢纽城市国际交通能力通达功能。”

 

更大范围的联结——

 

“借鉴大湾区路径,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之路”

 

“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交通“第四极”。作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之一和全省主干城市,成都与大湾区合作不断深化,叶桂平认为,这无疑也推动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联结,实现相互支撑,共同发展。

 

叶桂平指出,以创新协作为例,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一个定位是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个中心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和侧重,因此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在产学研等方面,都可以发挥更好的协作效应,共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支撑。

 

 

此外,在叶桂平看来,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同样提供了借鉴“样本”。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开放程度,都具备成为世界级湾区的条件。“但对标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因而,叶桂平表示,“作为双城经济圈的引擎,成都应借鉴大湾区路径,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之路,进一步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拓展沟通渠道,为两大城市群之间的合作累积更多发展经验。”

 

具体而言,叶桂平认为,可以在现有的一些产业转移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成都的产业转移,并带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一系列转移和合作。同时,加强平台的对接,如加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天府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与大湾区的前海、河套等进行积极对接、深度合作,共同为国家双循环战略和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圖文來自:https://wap.cditv.cn/newsDetail?uid=37d00097acf6646d63f04a20851561ef&app_id=1&v=4875%3B%3B1658483&t=official_account_new



 
瀏覽次數: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