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日報》刊登我中心葉桂平主任的文章:《多維優化惠民舉措構築民生福祉》

Release date:2025/03/06
  • Share to:

        2025年3月6日,我中心葉桂平主任在《市民日報》發表了題為《多維優化惠民舉措構築民生福祉》的文章。以下是文章的具體內容:

 

 

多維優化惠民舉措構築民生福祉

 

自2025年度財政預算案通過以來,市民十分關注當中的惠民措施將如何落實。坊間不少聲音對於現金分享計劃是否應延續意見不一,亦有指現金分享政策陪伴澳門走過經濟起伏,一直被視為是穩定社會、提振消費的「靈丹妙藥」。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和挑戰加深,相關計劃的局限性逐漸顯露,適時總結經驗並探索更適切的路徑,才是推動澳門社會穩步前進的新方向。

 

  惠民之策引關注,長遠發展需深研

 

  現金分享計劃的起源可追溯至2008年,其原意旨在緩解社會經濟壓力、與廣大居民分享經濟發展成果。不可否認,現金分享能在短期內點燃消費熱情,現金分享的發放讓居民手頭多了一筆可支配收入,餐飲、零售等行業或許因此迎來一波小高潮。然而,這種刺激多半是曇花一現,未能對市場經濟帶來太大的效益。有研究顯示,多數市民會將其用於日常開銷或儲蓄,鮮少會轉化為有助改善社會經濟結構的長期投資,對長遠經濟的拉動效應並不明顯。

 

  澳門作為小型開放經濟體,物價極易受供需波動影響。現金發放帶來的短期消費熱潮,可能推高住房租金、食品價格等生活成本,對低收入群體構成隱性壓力。同時,現金分享「一視同仁」的派發模式亦存在公平性爭議:高收入群體對款項沒有逼切需求,對於低收入群體來說,卻未必能真正解決生活難題,遠不及具針對性的經援措施帶來的效益大。另一方面,年復一年的現金發放,容易在無形中改變居民的心態,讓部分人對這種「被動收入」產生心理依賴,削弱了奮鬥與創造的動力,尤其對年輕一代而言,這種政策潛在的負面影響更值得警惕。

 

  探新路徑促發展,精準援助惠民生

 

  縱觀當前全球環境,國際環境複雜多變,全球經濟發展面臨諸多不穩定因素,澳門作為高度開放的微型經濟體,難以獨善其身。與此同時,國際上的休閒旅遊城市間相互競爭愈發激烈,對澳門旅遊業帶來的挑戰不容忽視。從國內環境來看,澳門正積極投身新時代國家發展大局,如何發揮澳門所長做好橫琴開發,促進經濟多元發展,需要澳門社會各層面共同努力。為提升公共財政使用效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澳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特區政府需要積極探索更有效的惠民措施。

 

  第一,政府可考慮逐步調整現金分享計劃,轉而研究以精準援助的方式,針對低收入家庭、老年人或弱勢群體提供專項補貼,如醫療或住房津貼等,緩解社會基層的經濟壓力。第二,優化資源配置,加大對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推動公共資源更加公平地惠及全體居民。在教育方面,針對圍繞「1+4」產業的相關學位課程設立獎學金,鼓勵更多本地青年投身其中,推動人才興澳。

 

  此外,面對本澳日益加劇的人口老化問題,可適度加大對養老服務體系的資源投放,幫助澳門青壯年群體釋放家庭照顧壓力,讓他們能更好地投身到社會建設中。第三,參考鄰近地區的做法,以消費補貼等形式代替直接發放現金,鼓勵市民留澳消費,擴大內需,為中小微企發展注入強心針,推動本澳經濟良性循環。

 

  新局開篇展宏圖,琴澳協同譜新章

 

  民生無小事,政府應把居民的柴米油鹽時刻放在心上。近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舉行,總理李強發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明確指出「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在論及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時提到「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對此,期望新一屆澳門特區政府能踐行「奮發同行,持正革新」的施政宗旨,牢記習近平主席對澳門的殷切期望,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主動識變、應變、求變,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居民,進一步增強廣大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實現澳門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同時,更要堅定不移做好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這篇大文章,以琴澳深度銜接為契機,打造跨境民生服務共同體,以民生溫度標注發展高度,以融合深度拓展澳門維度,不斷彰顯「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強大生命力。

 

  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 葉桂平

 

(圖文來自:

https://www.shimindaily.net/v1/news/macau/%EF%BC%88%E4%BE%86%E8%AB%96%EF%BC%89%E5%A4%9A%E7%B6%AD%E5%84%AA%E5%8C%96%E6%83%A0%E6%B0%91%E8%88%89%E6%8E%AA%E6%A7%8B%E7%AF%89%E6%B0%91%E7%94%9F%E7%A6%8F%E7%A5%89/)



 
Views: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