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平主任就澳門文化發展接受《光明日報》採訪

發佈日期:2019/12/18
  • 分享至:

       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0週年,為此,《光明日報》於近日推出“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系列訪談”,就澳門文化發展問題採訪了我校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葉桂平。該報導被中國社會科學網、騰訊網、中國作家網、中國經濟網、今日頭條等國內各大媒體轉載,報導內容如下:

 

 

一隅 探寻文化重构的历史渊源

 

光明智库:在大三巴牌坊、妈祖庙、玫瑰堂,中西文化碰撞的痕迹清晰可见。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澳门历史城区,见证了几百年来多元文明交会、互鉴、重构的过程。请问,这种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何特点,在新时代又焕发着怎样的光彩?

 

叶桂平:客观地看,澳门受葡萄牙管辖的历史长达400多年,这也是西方文化来到澳门,与东方文化发生碰撞并互相融合、和平相处的一个历史过程。在此期间,中西文化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互相借鉴并且不断丰富创新。正因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通过澳门这条纽带向世界辐射传播出去,而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则可经由澳门这个桥头堡进入中国内地并产生影响。澳门回归后,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扮演“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角色的使命,继续发扬澳门文化的特色,创造中西文化交流新高潮,对于维护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助推国家软实力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曲 《七子之歌》见证不同年代青年的报国热情

 

光明智库:1925年,26岁的爱国诗人闻一多创作《七子之歌》,诗句中饱含渴望收复失地、振兴中华的赤子深情。从1999年到2019年,《七子之歌》每每唱响,都会让人心潮澎湃。细微处看,一句“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寓意深远。在您看来,不同时代的澳门青年是如何守住“内心的灵魂”的?

 

叶桂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澳门已经形成优良的爱国爱澳氛围。澳门青年能够坚守住“内心的灵魂”,学校教育至关重要。

 

澳门回归以前,澳门人从小就通过一些机会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及发展动态,进入学校后也会一直学习和接收有关祖国各地飞速发展的信息。澳门回归以后,特区政府非常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及国民教育,不同背景的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就设置了不同程度的国民教育课程,各级学校也积极参与宪法、澳门基本法的宣传和推广。

新时代,澳门青年的国民国情教育更显重要。一方面,需要在充分尊重澳门基础教育多元特性的基础上,做好国情国史教材的编写工作,并适时将相关课程纳入制度,培养配备专业师资。另一方面,持续安排年轻人到内地考察,增强他们对国家发展的全面认识。同时,扩大澳门与内地青少年的交流规模,培养适应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一根脉 让爱国爱澳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

 

光明智库:“社团文化”是澳门社会中一道独特风景线,在提升社会凝聚力、参与社会治理中具有深远影响。研究澳门文化,不能离开对“社团文化”的观察。请问,这种“社团文化”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新时代在弘扬爱国爱澳优良传统方面如何发挥作用?

 

叶桂平:澳门在临近回归前有1722个社团,发展到目前累计有9522个,可谓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社团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数社团都具有爱国爱澳的传统,把热爱祖国、拥护“一国两制”和澳门基本法作为自身宗旨之一,具备政治性、民间性、灵活性等特点。新时代,澳门社团要高举爱国主义的精神旗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参访、游学等活动,吸收和团结更多年轻人,壮大爱国爱澳的队伍。

 

一基地 打造多元文化汇聚交融的桥头堡

 

光明智库:在中国版图上,澳门当之无愧成为多元文化汇聚交融的一座桥头堡。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澳门在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方面有哪些作为,又该怎样扬帆远航?

 

叶桂平: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融圣地,具备历史、文化、语言、人脉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在增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尤其是与葡语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上发挥着独特作用。自2018年起,特区政府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相约澳门──中葡文化艺术节”,并通过一系列常规化的文化交流机制,不断提升“中葡文化交流中心”的影响力。同时,作为移民城市,澳门可依靠归侨与侨眷之间存在的商贸、人际往来关系,为中国与世界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贡献力量。

未来,澳门需要充分发挥多元文化长期交融共存的特色,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提高文化交流水平。



 
瀏覽次數:369